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<菩提道次第廣論>下士道- 深信業果

<菩提道次第廣論>下士道-深信業果



※﹝第二、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:﹞
我們再回憶一下,下士總共分三部分:

一、正修下士意樂,這是質,

二、要達到什麼樣的量,

三、去除此中的錯誤。




現在是在第一步正修下士意樂,也就是質的部分。下士所求的不是現世,而是求後世的安樂。前面說過等到感果已經來不及了,一定要在因地當中把握,既然說是因地,那一定是著眼於未來,而不是眼前現起的。這個概念如果了解了,平常對境的時候,就會知道這只是眼前的。我們拿當前一剎那來說是眼前的,把這一剎那積累成一生就是今世的,這都不是我們要的東西,我們真正要的是在未來。實際上這眼前跟未來無非是因果,眼前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已經感得的果,果是由之前的因來的,將來我們希望的果則是在眼前種因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。

所以,從科判整體大綱的脈絡依次第清楚地一步步深入,了解了以後再回過頭來把整體統攝起來,然後平常可以用很多喻或者依所了解的理路,再去思惟觀察,不論是什麼境,一遇到自然很清楚,想要真正得到離苦得樂,必須在因地當中去把握。

正修下士意樂的第一個重點是希求後世,這一生一定要死,而且很快就死,死了以後由業決定,會墮落惡趣,而墮落是這麼可怕,由於這樣所以策勵我們皈依。那麼後世怎樣才能把握得準?現在就要說明「第二、引發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」,也就是說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,是對業果發深忍信。這又分三部分:
※﹝①思總業果,②思別業果,③思已正行進止之理。初中分二:①正明思總之理,②分別思惟。今初﹞
首先對業的整體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,不管什麼業,善業、惡業,身、口、意諸業,只要是業,它一定有這樣的特徵,所以叫總業果。對業整體的特徵要去思惟,這是第一部分。對業有整體的了解以後,如果能夠成就一個圓具德相修一切種智所依之身,則修道的進程會很快,所以應該修求這樣的身,這是第二部分思別業果。了解了以後,我們應該怎麼做?這是第三部分。第一部分先說明業的總相、綱要、特徵,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。我們對世間的東西了解得很多,它用來輔助是可以的,如果忘掉了業,那是個顛倒。我們有很好的腦筋,如果不用在思惟業果上面,那也只是世間的機靈,這很冤枉,所以腦筋應該用在這裡,再把世間其餘的用來作助伴,那就對了。

【◎ 初中有四:業決定理者,謂諸異生及諸聖者,隨有適悅行相樂受,下至生於有情地獄,由起涼風,所發樂受,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。從不善業發生安樂,無有是處。所有逼迫行相苦受,下至羅漢相續之苦,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。從諸善業發生諸苦,無有是處。】
從四點來說明業,第一、業決定一切,第二、業會增長廣大,第三、沒有造不會碰到,第四、造了一定不會失壞。

我們現在先看第一個業決定一切。「異生」就是指我們凡夫,「聖者」就是已經超越生死的聖人,換句話說,一切有情,不管是凡夫或者聖人,只要他有快樂的感受,都是善業所感。這快樂是我們要的,天上是非常快樂,人間是苦樂參半,乃至於到了地獄裡邊被火燒時吹來一陣涼風,他也會感覺到快樂,雖然那是非常細微的一點點。在我們感覺當中,風吹過來好像沒有什麼嘛!其實不是這樣的,這個還是要造集了善業才會感得。任何樂受無論大小,絕對沒有偶然的。

「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」,只要是安樂的,一定是善業所感,沒有從不善業感樂果的道理,也不會是無因而來,這是好的方面。至於壞的方面(就是苦的),讓我們感覺逼迫的痛苦,不要說凡夫,即使證得聖果的羅漢,在沒有進入無餘涅槃之前,他的身體還在,還會感受這個身的苦,而所有這些苦都是以前造集了不善業所感,從善業發生苦是絕對不會的。


【《寶鬘論》云:「諸苦從不善,如是諸惡趣,從善諸善趣,一切生安樂。」故諸苦樂非無因生,亦非自性、自在天等不順因生,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,亦從二業種種差別,無少紊亂,各別而起。】

所有大大小小的苦都從不善業而來,造了惡業會感生惡趣(惡道),造善業則可到善道得到安樂,乃至於步步增上,得到各種最快樂的果報。所以苦樂不是無因而有,也不是天生的。如果是自性有的話,那它本來就是如此,不會改變的,而事實上它是會改變的,造成它改變的就是你造的業。了解了這個道理,真正要希求的是知道正確原因的佛菩薩來指點,然後修行的時候,需要同行助伴。因此整體來說,由善業不善業生總苦樂,至於種種不同(差別)的苦樂,則是由你造的種種不同的善惡業而來。
我們的業通常是兩者夾雜的,好事之中也有夾雜壞的因,壞事可能也有夾雜好的因。譬如你幫人家一個忙,可是心裡面嘀嘀咕咕不大高興,從幫忙來說是做了好事,但心裡面嘀嘀咕咕,這是一個雜染,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。反過來說,做壞事可能也夾雜好的因,但是任何一點點業都不會紊亂,都會感果。

若於業果,或決定相,或無欺罔,獲定解者,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,讚為一切白法根本。】


大師特別告訴我們,對於業決定一切、業果不欺罔,能夠發生定解,這對我們最最重要。從表面來看,我們都相信了,但是離定解還有相當大的距離。假定真的對業生起定解,那麼做任何行為,都會策勵自己照著業的道理去做,可是我們現在並不是這樣。這有兩個原因:第一是了解得不清楚,我們自以為了解,實際上這裡邊是有錯誤的;還有一種,雖然了解清楚了,但是不深刻,所以說要深忍。

對於業決定一切、業果不欺罔獲得定解,這是作為佛弟子最重要的正見。這裡提到「內佛弟子」,我們已經是歸依三寶的佛弟子,但是是不是懂得佛法的特徵?遇到問題時,是依照佛指示我們的,從內心去找出問題的癥結,還是在外面的形相上轉?對業果的定解是真正重要的第一步正見,所以說這是一切白法的根本。
進一步來說,為什麼一切都是業感果、由業來決定呢?這是正見當中的核心,這個問題到後面上士道再來談。簡單地說,因為性空故。空性不是空,這個要弄清楚,最容易誤解的是講空性就和空混為一談。空是沒有,空性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特徵,這兩者的差別我們以後要很善巧地把它分清楚,現在不細談。至於如此因感如此果,現在的行為上種的因就叫做業,一定會感得相應的果,善業感樂果,惡業感苦果,這就是業的特徵當中我們應該了解的第一點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


【◎ 業增長廣大者。謂雖從其微少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樂果,雖從微少諸不善業,亦能感發極大苦果,故如內身因果增長,諸外因果無能等者。此亦如《集法句》云:「雖造微少惡,他世大怖畏,當作大苦惱,猶如入腹毒。雖造微少福,他世引大樂,亦作諸大義,如諸穀豐熟。」】
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--它會增長廣大。雖然是微小的善業,但是它會感發很大的樂果,反之,惡業也是如此。增長的原因是在內身而不是在外面,內身也就是我們的內心。《集法句經》上面說:現世做了一點點惡事情,這個因到下世會感得很大的怖畏、很大的痛苦。就像被毒蛇咬了一口,傷口雖然很小,如果不馬上治療的話,跟著血液流到身體裡邊是會送命的。惡業是如此,善業也是這樣。


【從輕微業起廣大果,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,如《阿笈摩》說:牧人喜歡,及彼手杖所穿田蛙,五百水鵝、五百魚龜、五百餓鬼、五百田夫及五百牛,所有因緣。並《賢愚經》說金天、金寶、牛護因緣,當從《阿笈摩》及《賢愚經》、《百業經》等,求發定解。】

從輕微的業會引起廣大的果,對這個道理應該看《阿笈摩》以及《賢愚經》上說的這些因緣,以求發起定解。像《賢愚因緣經》裡邊說的金財因緣,那是世尊在世的時候,這個小孩生下來時手就握著拳,打開來一看,手裡邊有兩個金子鑄造的錢,把這兩個金錢拿走,馬上會再出現兩個金錢,他一輩子都用不完,大家覺得奇怪。後來他出了家,有人去問佛,佛說在毘婆尸佛的時候,有一個人靠撿柴薪賣過活,生活非常清苦,有一次他看到佛和眾僧接受王家的供養,心想:「我這麼窮,應該供養佛陀!」於是就將他非常辛苦換得的兩文錢供養佛陀及眾僧。佛陀悲愍他就接受這兩文錢。他好高興!雖然就這麼兩個錢,不過這兩個錢比我們現在一百塊、一千塊都值錢,因為是他僅有的。他心裡好高興說:「現在我懂了,種了善因就會有善果,沒有種善因就沒有善果。我這一生這麼窮,是因為以前沒有種善因,今天有因緣種善因真是好高興!」因為這樣的因緣,所以感得九十一劫中每一生出生都是手握兩個錢。
這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他供養的時候,內心當中意樂很純淨。我們面對人家來要東西,有時心裡面很不高興,態度很不好,所以雖然布施的錢有功德,會增長,可是內心當中厭惡的業,也是一樣地增長。這個樵夫不是這樣,他供養時很殷重,供養了以後,心裡一直很歡喜,所以這個業就不斷地增長,後來就感得這非常大的果報,一直到釋迦佛出世的時候,他手中還不斷地會有錢出現。當時供養兩錢,就像現在的兩個銅板,但果報卻是感得手中有兩個金幣,怎麼用也用不完。《賢愚因緣經》上面有很多這樣的例子,它告訴我們一個特點:內心當中的意樂很重要。


【◎ 復次尸羅、軌則、淨命、正見四中,後未虧損,前三未能圓滿清淨,少虧損者,說生龍中。】

我們學習業果之理,真正重要的是要能如理行持而慢慢增長,所以關於業的增長廣大和造業過程中很多重要的特點,這裡要講一下。特別是對於修行人,在照著世尊的教法去修行時,除了理論認識以外,最重要的就是持戒。在戒的內涵當中有幾個特徵:尸羅、軌則、淨命、正見,這後面會說明,所以這裡不作詳細解釋。初學時要想完完整整地做到不大容易,四個之中最重要的是正見。像我們現在到寺院來出家、受戒,整個的戒叫尸羅,裡面包含重要的根本戒,以及其它的輔助戒,乃至於很多的細則,例如有很多是關於如何穿衣、吃飯、睡覺的。而正見是持戒的根本,要了解為什麼要持戒?戒從哪裡守起?戒並不單單是在形相上面,而是心對境的時候如法去做。內心當中自己要很清楚,有的時候你能夠如法去做,例如眼前那個境界不好,應該把心擋住不要去看;有時候雖然外相上規規矩矩的,但內心當中卻不能夠如法去做。至於什麼是如法、非法,全依正見抉擇。
我們常常談一個問題—境沒有好壞,就看你內心怎麼去看待這件事情。譬如布施,人家來跟你要東西,你也可以這樣想:「唉!叫化子嘛!給他一點錢。」這就是世間的想法,無所謂正見不正見。還有一種想法是:「唉,真討厭!可是如果不給他,人家看了會說我這個人真小氣!」不得已就給他一點錢。這種心理都是雜染的。如果對方來的時候,你心裡想:「啊!布施真是殊勝,將來會有好報。」這是比較好了。還有一種真正是慢慢地照著大乘精神來提升的,這種布施有兩個特點,第一個就是淨除我們內心的慳貪,以前總覺得他來跟我要,是把我的東西拿去了,現在了解實際上正是因為布施,使我內心當中的慳貪能夠捨掉,真好!他是我的善知識,我就給他。另一個特點是:我所以要布施是為了要成佛。依照大乘的精神去看,這樣的作法才對。所以這個正見是從內心上面去講的,持戒也是這樣,內心很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去做。
現在說明虧損、不虧損。我們對境的時候,雖然曉得這樣做不好,但因為自己習氣非常強,不知不覺當中被習氣所轉,所以不一定做得好,但內心當中這個正確的見解在。這就是正見未虧損,但是尸羅、軌則、淨命不圓滿。這個不圓滿是少虧損,並不是戒體根本沒有了,假定根本沒有的話,不是墮到龍當中,一定墮地獄。雖然有的龍有很大的神通威力,真正說起來龍絕對不如人,但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,有智慧能夠辨別是非而修行的只有龍,這是龍非常特別的地方。


【《海龍王請問經》云:
「世尊我於劫初,住大海內,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,爾時大海之中,諸龍、龍子、龍女悉皆減少,我亦減少眷屬。世尊現大海中,諸龍、龍子、龍女,悉皆如是無有限量,不能得知數量邊際。世尊,有何因緣而乃如此?世尊告曰:龍王,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,未能清淨圓滿尸羅,虧損軌則,虧損淨命,虧損尸羅,未能圓滿,然見正直,此等不生有情地獄,死沒已後,當生龍中。」】

這是《海龍王經》上面所說的,有一本現在流通的經叫做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《海龍王經》當中的一品,是專門講業果的。拘留孫佛就是賢劫千佛當中的第一尊佛,賢劫之初拘留孫佛在世的時候,大海裡龍、龍子、龍女很少,龍的眷屬也很少,現在卻多得不得了,是什麼原因呢?佛就告訴牠,假定有人能如法地出家,他的知見是正確的,但是在戒上稍微有一點虧損,這樣他不會墮落到地獄,而是投生到龍中。如果出家受戒後,正見失壞,其他的也亂來的話,那一定要墮落到大那落迦或者其他的地獄裡去,這個是非常可怕的。


【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,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;金仙大師教法之中,有六十四俱胝;迦葉大師教法之中,有八十俱胝;吾等大師教法之中,有九十九俱胝。由其虧損軌則、淨命、尸羅增上,於龍趣中已生當生。吾等大師,般涅槃後,諸行惡行,毀犯尸羅,四眾弟子,亦生龍中。然亦宣說,彼等加行,雖不清淨,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,增上力故,從龍死歿,當生人天。除諸趣入於大乘者,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,而般涅槃。】


賢劫第一尊佛是拘留孫佛,第二尊佛是金仙大師,也就是拘那含牟尼佛,第三是迦葉佛,第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。在他們的教法中出家,死後墮於龍中的人,共同的特點是出了家以後雖然行為上不太清淨,但是對於聖教,內心當中的正見沒有退失。深忍意樂是指信心深深地忍可,而不是膚淺的信心,膚淺的信心是不可能有正見的,真正的正見必須對它有很深刻認識。有很多小沙彌,好像現在對佛法還不太了解,實際上是他們宿生曾經認真修行,這一生自然很小就到寺院來。世間上的人都追求外在的享受,他們居然願意放棄世間到這裡來,這是宿生串習所感得的。所以原則上可以推知,我們宿生豈但具有正見,而且軌則、尸羅、淨命也比較好,否則這一生是會生在龍當中。但是剛剛進來寺院的時候,世間的習染還很重,大家要好好努力;現在的客觀環境非常惡劣,我們很幸運在這裡沾染不到這些惡習,自己要更加策勵,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。
所以只要出家以後真正能夠如法行持(當然正見最重要),即便尸羅等少有虧損而墮落到龍當中,但是因為正見的力量,等到龍死了以後,還是會投生於人天;除了趣入大乘的行者以外,其他的一定會在賢劫千佛當中證得阿羅漢果,可見正見的威力是何等的偉大、何等了不起!而趣入大乘的人更好,大乘是生生增上一直到成佛。成佛絕對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,必須要集無邊的功德,所以大乘的行者看見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修無邊的深廣妙行、集無邊的功德,他不會對小小的得證羅漢果滿意,自然不會受這個限制。就好像現在世間上面做生意的人,為了賺大錢,他就不願意跑去休息,這是同一個道理。

Website reference:


http://www.theqi.com/buddhism/GL/
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(二)


To be Continued  ................


趙夫子  2010/10/13



凡事唯有投入,結果才能深入; 凡事唯有付出,結果才能傑出;
凡事唯有磨鍊,結果才能熟練; 凡事唯有不煩,結果才能不凡。
能與智者同行,你會不同凡響; 能與高人為伍,你能登上巔峰。
你雖不能改變環境,但卻可以轉換心境;你雖不能樣樣勝利,但卻可以事事盡力。
Dr. Chao Yuang Shiang (PH.D in management), Assistant professor,Dep.of Finance,Nanhua University,Taiwan.
website:amazon.com/author/drchao
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